2019年7月22日上午9时30分,锣声响起,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创板开市。
当天三家广东企业上市,广州方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唯一一家广州企业,公司几乎所有高管奔赴上海见证历史。“方邦股份股票代码688020后三位‘020’正是广州区号。”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代码是特意挑选的,为了向广州致敬。
2022年7月22日,是科创板开市三周年,广州已经有1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资本市场“广州板块”渐入佳境,一批有潜力的企业跃跃欲试。
一方面,广州通过“领头羊”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做好企业上市培育,科创板在内的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累计融资额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广州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当前,以科创板为科技尖端的资本市场“广州板块”影响力不断扩大。
增强资本市场“广州板块”底气
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是国家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改革举措。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
截至科创板开板三周年的2022年6月1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428家,融资金额累计5,693.43亿元,总市值规模达到了5.53万亿元。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是上市企业主流,占比超过70%。
广州目前共有1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分别是方邦股份、中国电研、洁特生物、瑞松科技、百奥泰、安必平、中望软件、三孚新科、呈和科技、禾信仪器、南网科技、品高股份、纬德信息、云从科技、思林杰。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8家、高端装备3、新材料1家、生物医药3家。
科创板上市公司科研强度较大,平均每家公司科研人员超过330人,企业每亿元营收对应的平均有效发明专利量约为4.5件,约为3100余家主板企业9倍,1100余家创业板企业3倍。
实现广州企业科创板“零的突破”的方邦电子就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但在此之前,其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平坦。“电磁屏蔽膜市场一直被日本两家企业垄断,售价很高,一般优先满足国外厂商的订单需求,剩余产能才分给国内厂商,我们甚至要先交钱再提货。”行业的共同“痛点”,让方邦电子董事长苏陟下决心要自主研发。历时2年多,方邦电子不仅打破垄断,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屏蔽膜,还独创微针型结构产品,在一些重要指标上超越国外产品。“最难的时候,几个月做了3万多次实验。”苏陟感慨,如今其电磁屏蔽膜市场占有率已达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推动产品市场价大幅下降。
“科创板上市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步。接着,我们顺利推出了极薄挠性覆铜板、超薄铜箔等新产品。”苏陟将此形容为“二次创业”。有了更加灵活的募资渠道,方邦电子将更多心血倾注在研发上,逐步形成电磁屏蔽膜、极薄挠性覆铜板和超薄铜箔三大业务并举的布局。
科创板上市制度为注册制,放宽盈利标准和资产规模等要求,财务指标不再是上市核心要求,一些广州企业当下收益不太理想,但预计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因此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广州百奥泰就是科创板第二家以第五套标准过会的企业(第二家亏损过会企业)。在原有上市规则之下,亏损企业无法登陆A股,而生物医药类企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盈利,此前这类企业上市只能选择远走美股或港股。
科创板不仅是一股东风,还是一股暖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广州企业通过科创板向外传递创新发展的信心。
被称为广州“复工第一股”的瑞松科技登上科创板时,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取消了原本应到上海证交所敲钟的计划,但仍在企业园区举行一场上市庆祝仪式。“疫情下,希望通过这个特殊的上市仪式,给复工复产打气!”孙志强在仪式上说道。
可以说,1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广州板块”渐入佳境的缩影和代表,2022年以来,广州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截至目前,广州市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232家,总市值约2.9万亿,累计募集资金超过5500亿元。
科创板上市公司作为科技企业的标杆,也见证了广州科技创新能级的持续提升,2022年至今“广深港”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两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国内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万家,居全国第四;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
培育更多科创板上市企业
1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并不算多,广州仍需培育更多科创板上市企业。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够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选择,可以显著增强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规范、透明、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他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模式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传统行业容易产生负债率过高问题;新兴企业则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首先带来的就是直接融资的增加,对企业来说是融资途径的增加,使其不再完全依赖银行贷款,间接金融的一些局限性得到突破。同时,通过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落地,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家精神的一种肯定,企业家如果能够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得到直接融资机构的支持,也可以使其可以放开手脚,去发挥自己创业创新的潜力。
《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抓住国家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改革重大历史机遇,落实“领头羊”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更多技术先进、成长性强的优质上市企业。坚持境内境外上市并举,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市场板块并重。
在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杨扬看来,广州今年新提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高端装备等五大新支柱产业,与科创板重点关注的六大产业相当接近。广州生物岛和本地高校科研资源等优势突出,看好生物医药企业继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之后,在科创板为“广州板块”扩容。
“广州是一片‘创业乐土’。”洁特生物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还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董事长袁建华对生物医药产业很自信,他说,“广州很早就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播种’比国内其他城市早10年,这里有好的土壤,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和成长,未来3年至5年内,洁特生物将重点攻克更多技术难关。”
“领头羊”领“上”科创板
如今,资本市场“广州板块”渐入佳境的同时,一批有潜力的企业跃跃欲试。这就呼唤广州将产业优势、科创优势转化为企业上市培育优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邱亿通表示,通过实施“领头羊”行动等培育工程,搭建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培育系统,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模式。
当前,广州市、区层面的企业成功上市后奖励补贴最高可达1100万元。近年来,广州市层面累计为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发放资本市场奖励补贴超4亿元。市区叠加的奖励补贴为“广州板块”形成助推力,但最终规模的形成则在于“领头羊”培育。
广州2020年起实施“领头羊”行动计划,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推动广州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60家,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上市工作。
不止市一级,最近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场针对区内1500多家培育企业的科创属性剖析刚刚完成,每家培育企业都获得了1份科创属性初测报告。“计划普惠服务1000家以上培育企业、精准服务100家潜力企业、深度服务40家以上重点企业。”该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际行动助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谋得先机。”
另外,广州还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企”的梯次培育体系为主线,通过强科研、兴产品、优人才、暖服务、促金融等多项任务举措,引导人才、资本、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蓄水池”,做强做优高企“牛鼻子”,力争到2026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0000家以上,高企数量达到1.5万家左右,新增上市高企100家左右,打造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扎根广州、研发投入高、产品服务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硬科技企业,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库,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