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地方金融
解码汕头产业发展背后的金融力量
  • 发布时间:2022-09-23 09:12
  •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 浏览量:-
  • 【字体:    
  奋楫争先立潮头,勇当创新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盘较为稳定。汕头银行业、保险业破藩篱、激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较好成果,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在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同时实现了自身较快发展。

  截至2022年8月末,汕头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30.59亿元,十年累计涨幅为243.8%。当前,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影响下,货币政策如何助力汕头经济稳增长?金融举措如何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是摆在汕头经济面前的重大考题。
  近日,记者采访汕头主要金融监管部门后发现,攻坚克难解决历史痼疾、全力以赴纾困市场主体、强化金融改革创新、写好金融“侨”的文章、支持潮汕特色产业发展五组关键词解码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十年来突破性工作,是汕头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构思金融“侨”的文章下一崭新章节的具体诠释。


  图片


  攻克“历史痼疾”

  推动辖内银行改制升级

  对于汕头百姓来说,汕头经济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下称“汕特联社”)是“家门口”的银行,成立于1953年,是汕头市内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是目前汕头市网点较多的金融机构。辖内共有9个法人机构,共58个营业网点,广泛分布在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三个行政区。由于错过了2005年第一轮规范合作制改制和2012年第二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制,成为全国仅剩的唯一一家二级法人农信社且没有参与过任何一轮改革。

  2017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以全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化解风险为目标的广东农信第三轮深化改革,这一次,汕特联社借助广东全省层面形成农信改革东风的契机,紧紧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二级法人体系、从未参与过改制等难题成为汕特联社改制中的“拦路虎”。

  汕头海湾农商行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面对汕特联社的历史难题,汕头首创汕特联社专项票据发行和兑付、统一法人、改制农商行“三合一”的改革方案,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将三轮改制工作糅合到一轮一并改制,方案最终于2020年2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

  据悉,汕头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工作部署,压实各方责任,形成有效合力,辖内南澳联社率先完成改制,南澳农商行于2018年12月挂牌开业。2020年11月21日,随着由汕特联社改制组建的汕头海湾农商行正式挂牌,标志着全国最后一家二级法人农信社顺利实现农商行的跨越,解决了这一落后全省农信社改革15年、长期悬而未决的风险难题,澄海农商行、潮阳农商行也在2020年先后开业,圆满完成改制。

  与此同时,另一块“硬骨头”也在悄然瓦解。汕头推动了法人城商行跨越式发展,广东华兴银行重组开业十年来,已在广东省主要城市设立了11家一级分行,资产、负债和盈利规模分别增长了22倍、31倍、300倍,资产规模增长到3827亿元,2022年上半年在全国城商行中排名第35位,不良贷款率优于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逐步回归市场定位,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金融需求,发行绿色金融债、小微专项债等,积极走向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汕头银保监分局表示,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农商行差异化监管,推动四家农商行实现审慎经营、创新发展和风险处置。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运用,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丰富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方式、改进风险管理,坚持与数字经济同步发展。

  落实“稳企保供”

  全力以赴纾困市场主体

  在广东汕头一处食品盖智能生产基地,机械臂摆动之间,一条全新自动化的流水线正高速运转,自动供料、基础盖冲压、高速注胶、视觉检测、易拉盖成型等程序后,成品经由全自动打包机系统、堆垛系统进智能立体仓库储存,等待发往世界各地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这是中国唯一一家上市的易开盖制造商——广东英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现拥有汕头和扬州两大智能化生产基地。据悉,汕头智能化生产基地于2019年立项建设,占地面积94亩,总投资10亿元,2022年预计年营收达12亿元。33年前,这里还是一家从事干果盖生产的手工小作坊,从发展为规模化生产的公司到转型成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最终在A股上市,1989年至今,离不开当地金融机构的一路支持。

  工商银行汕头分行行长韩德龙介绍:“英联股份自成立以来就与工行紧密联系,我们累计为其提供了近11亿元融资服务。在企业积极寻求扩产扩容、迈向规模化生产的第一步、完成股改、在深交所中小板敲钟上市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金融助力。”

  如今的英联股份,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81项,通过金融赋能、科技赋能、制造业赋能,实现了由先进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式转变,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银行机构仍在为其出口配套国际业务,开拓境外市场保驾护航。陪伴成长33年,这是汕头金融赋能市场主体,充分焕发生机活力,弄潮国际蓝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汕头市金融局、银保监分局制定《汕头市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纾困帮扶。

  五年来,银行机构支持市级重点项目超过220个,贷款余额211亿元,保险机构累计提供重大工程风险保障314亿元。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共对1983笔、86.8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支付,辖内保险业累计为769户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23.42亿元,展现了金融担当。

  据悉,汕头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助企纾困措施,特别是2022年以来,进一步主动作为、靠前发力,集中出台金融助企纾困政策文件8份。在“输血”上发力,鼓励引导银行机构及时满足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今年来累计向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投放贷款超60亿元、户数3975户,银行业累计对1616笔、金额20.65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辖内保险业通过营业中断险、雇主责任险累计为1118户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6.13亿元。在“降负”上发力,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各银行机构规范融资收费,主动降低利率,7月末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32%,较年初下降0.5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0.91个百分点,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24个百分点。

  打造“标杆示范”

  促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近年来,汕头市金融工作局结合汕头市大力引入高层次人才的机遇,根据地方中小企业众多的实际,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服务新市民、普惠金融,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推动汕头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示范区名单,并获2250万元奖补资金。

  用心服务来汕新市民,市金融工作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汕头市高层次人才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出4方面专属服务要点,选取5家银行机构进行试点,为来汕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安家金融、消费金融等20项优惠金融服务,组织举办5场高层次人才暨新市民“安居乐享”住房专享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已落地安家金融、消费金融、个人金融业务357笔,金额3826.39万元。

  贴心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围绕汕头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及产业园区建设,市金融工作局会同汕头银保监分局组织“金融服务团”,深入各区县开展融资专项对接活动,已实现六区一县三大功能区全覆盖。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响应机制及效率问题,市金融工作局会同汕头银保监分局组织推出“汕金惠企通”微信小程序,市辖27家银行机构在该平台推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148个,累计完成业务对接398笔,支持30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金额14.11亿元;22家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产品89个,承保金额4.7亿元。

  以责任心确保普惠金融发展质效。市金融工作局积极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主业,发挥金融“输血”实体经济功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积极扩大融担业务投放规模,为地方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纾困,支持汕头印染、玩具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汕头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投放规模增长明显,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7.60亿元,同比增长90.9%;市金融工作局引入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完善增信措施引入保险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缺乏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能顺利获取融资支持,同时给予保费、担保费一定补助,逐步完善“政府搭桥、银保担协作、企业得益”模式。截至目前,“政银保”项目已累计放款123笔,金额共1.67亿元,“政银担”项目已累计放款37笔,金额共0.86亿元。

  全心做好农村金融。汕头市是全省首个全面推广“村村通政务 户户通金融”项目的地级市,2021年底汕头市政府举行“村村通政务 户户通金融”共促乡村振兴活动启动仪式暨汕头市政府与广东省农信联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进一步推进“政务通、信用通、信贷通、理财通、销售通”五通建设,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各农商行共投放政务机1089台,实现全市行政村(居)投放全覆盖,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政务+金融”服务。

  用好“两个市场”

  写好金融“侨”的文章

  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和“文化”命名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的建设与金融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4家银行机构、3家保险机构在华侨试验区内设立服务网点。

  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华侨板”重点聚焦“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走访调研、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动科技型企业盘活资产,对推动企业规范化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华侨板”积极引导揭阳、潮州两市优质企业注册挂牌“华侨板”,护航粤东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汕头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目前,“华侨板”为5家商业银行及6家新三板退板企业提供股权托管服务,总托管股本超104亿股,累计交易金额超10亿元。

  针对本土优质农业中小微企业,“华侨板”紧扣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共建“广东乡村振兴板”的契机,深入田间地头,主动走访板内企业。对其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抵押物、经营“靠天吃饭”诸多不确定性等难题,“华侨板”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将“助企贷”等融资产品向农业企业适当倾斜,助力农业企业踏入资本市场。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汕头通过“助企贷”已发放贷款184笔,金额合计4.66亿元。

  汕头还加大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探索力度,累计受理11亿元;成功开立粤东地区首个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侨企灵活运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力量。结合汕头“侨”文化特色,汕头注重做好金融“侨”的文章,出台了金融支持现代化活力特区建设、支持汕头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八项措施等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特色文旅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去年顺利推动第30届粤澳金融合作例会、全省“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座谈会在汕头召开,为地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探索研讨。

  汕头银保监分局表示,未来五年将围绕侨资侨企需求,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连接点,不断创新“侨”味浓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滴灌“金融活水”

  支撑潮汕特色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玩具创意是汕头主要特色产业,狮头鹅是汕头市澄海区当地农业特色品牌,阶段来,汕头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政府2022年工作报告部署,精准施策,全力支持汕头特色产业领域健康良性发展。

  提供专门授信,银行机构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专门授信150亿元,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市银行业协会、市保险行业协会与汕头市地方金融协会、澄海玩具协会签订四方合作协议,汕头12家中资银行机构集中向玩具企业授信275亿元,支持澄海区玩具产业集聚集约创新发展。辖内4家银行机构、2家保险机构加入汕头市狮头鹅产业协会,为狮头鹅产业提供10亿元授信金额和1000万元保险保障,强化狮头鹅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支撑。

  创设专门产品,鼓励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狮头鹅产业发展特点,创新推出了“纺织信用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玩具参展商定制贷”“狮头鹅贷”等金融产品,更好满足特色产业金融需求。其中,“狮头鹅贷”是面向从事狮头鹅育苗、养殖、屠宰、销售等各类经营主体发放的经营性贷款,最高额度500万元,年化利率可低至4.5%。目前“狮头鹅贷”累计落地贷款超1000万元。

  举办专项对接,推动辖内33家银行保险机构参加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以“政策支持+协会搭建平台+金融支持”合作模式,助力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指导市银行业协会依托“百行进万企”,深化政、银、保、企多方位对接交流,重点了解玩具企业融资和保险保障需求。推动辖内3家银行机构主动与狮头鹅产业园企业进行融资对接,近三年来累计为企业投放贷款630万元,支持企业建成“澄海狮头鹅产业中央厨房供应链标准化生产中心”卤制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日生产卤制狮头鹅产量增长10倍。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汕头全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贷款余额363.39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8.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4个百分点。

  数读

  ★截至8月末,汕头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30.59亿元,十年累计涨幅为243.8%;其中,基础设施业、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35.54亿元、363.97亿元、549.93亿元,十年累计涨幅分别为190.5%、96.6%、162.5%。

  ★截至8月末,汕头共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7.92亿元,办理再贴现5.59亿元。向金融机构提供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5424万元;支持金融机构运用人民银行新创设的各类政策工具,为海上风电重点企业等发放碳减排项目贷款14.83亿元,为煤电重点企业发放项目贷款16.52亿元,为科技创新类企业发放贷款37.3亿元,为交通物流类主体发放贷款0.79亿元。

  ★截至2022年上半年,汕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75.22亿元,近5年增长833.5%,有力支持了汕头市绿色产业发展。

  ★截至8月末,汕头辖内27家银行累计减费让利支付手续费3114.50万元,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36.14万家。

  ★截至8月末,汕头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837.60亿元和2730.59亿元,余额分居粤东西北12市第1位和第2位,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0.3%。

  ★汕头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12年的224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765亿元,增长2.02倍;各项贷款、各项存款分别增长2.29倍、1.18倍。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长1.54倍,赔付支出增长2.12倍,2021年末保险密度2225元/人、保险深度4.20%,分别较2012年增加1310元/人、上升0.3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