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深圳金融学会组织辖内重点机构召开“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圳金融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调研座谈会,围绕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入交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长、深圳金融学会会长温信祥,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中信银行深圳分行、微众银行、财付通公司、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开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指导推出“腾飞贷”创新贷款产品,通过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契合快速成长期需求的信贷服务。“产业+金融+财政”协同发力,联合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20条”。截至2023年10月末,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7.8%、17.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0个和8.8个百分点。推动绿色贷款和债券稳定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8913.7亿元,同比增长47.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10月末,辖内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余额312.55亿元,同比上升7.45%。在全国各城市中率先出台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2条”,截至2023年10月末,深圳汽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3.2%;前10个月,汽车制造业继续领跑全市工业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59.3%。打造小微企业融资畅通工程,精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10月末,深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市普惠小微贷款户数突破156万户,2023年前10个月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8658户。深入推进深圳预付式经营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唯一开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规模化应用的城市。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受理商户增量扩面,产业生态日益丰富,罗湖数字人民币产业园投入运营,9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截至2023年10月末,深圳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3588.2万个,较年初增长26.7%;累计流通金额754.4亿元,较年初增长100.2%。跨境收支规模按省排名全国第三,2023年1-10月,深圳跨境收支规模8712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8.5%,是全国顺差的主要贡献地区之一。其中,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3.21万亿元,已接近2022年全年规模;人民币继续保持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会上,参会机构主要负责人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深圳实际情况,介绍了经验做法。例如,科技金融方面,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针对大型、中型、小微科技企业,创新“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服务模式。绿色金融方面,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强化绿色金融配套保障,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绿色贷款专项规模、绿色贷款优惠定价、经济资本占用激励等配套措施。普惠金融方面,深圳地方征信平台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推出“个体通”“小微通”为代表的特色化产品;微众银行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将新增信贷资源持续投向普惠群体。养老金融方面,招商银行初步建立了涵盖养老理财、养老FOF基金、商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在内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数字金融方面,财付通公司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保障民生支付安全可靠。跨境金融方面,中信银行深圳分行多渠道多场景助力企业便利化融资,持续助力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
参会代表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深圳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深圳承担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需要结合各自发展优势,找准方向、锚定定位,切实加强金融对深圳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推进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建立更包容高效的创新容错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对银行渠道、产业和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丰富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储备等。
下一步,深圳金融系统需要立足深圳实际情况,把握重点关键,服务好前海、河套两大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推动各项创新举措落实落细。重点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明晰工作着力点,全面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深圳在推进金融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