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工作动态
黄坤明: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发布时间:2022-11-18 10:38
  • 来源: 人民日报
  • 浏览量:-
  • 【字体: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黄坤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的理论之所以得到亿万人民拥护,就在于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对人民怀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厚重强烈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种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历程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信自立始终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反对各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既不能无视快速变化的实际,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信仰的是科学真理,走的是人间正道,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扬了理想信念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党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向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必须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也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创新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这些年来,我们党啃硬骨头、涉险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等,都是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彰显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概括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基于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增强问题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不躲闪,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领航掌舵,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领导推进各领域事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当前和长远、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洞悉时势、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面对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对更多两难、多难问题,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重要倡议和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把握,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占据了思想和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纵览天下大势,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善于发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找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道。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顺应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普遍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我们要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准确领会其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