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要闻
粤港澳大湾区6市密集惠企暖企:减税、免租、金融扶持成主力
  • 发布时间:2020-02-13 11:28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浏览量:-
  • 【字体:    

  “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能仅恢复了50%,订单压力非常大。”2月10日,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杰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所在的企业在册员工1150余人,复工率目前是40%。

  不止黎杰伟的公司,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正面临多重经营压力——延迟复工、人力成本、租金及贷款利息等,现实而急迫。

  不少城市敏锐地意识到企业面临的急迫现实,迅速行动。2月5日,佛山出台“佛山10条”,支持企业复工生产。之后,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密集出台惠企政策,围绕扶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外贸出口及降低融资等多个维度展开“暖企”行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政策一大特点就是将减税、免租、金融扶持作为主力措施。目前来看,还没有从大湾区整体的角度出发的政策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哪座城市都不能独善其身。大湾区接下来应该在政策方面加强联动,尤其需要在联防联控、恢复产能方面形成区域合力。”曹钟雄建议。

  六市相继出台惠企政策

  疫情发生后,曹钟雄拿“非典”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对比分析。他发现,消费、基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广东是全球制造业重镇及全国外贸核心区,港澳是全球重要的消费中心城市,包括金融、出口、消费等行业的企业受疫情冲击明显。”他表示,不少企业短期内甚至会处于停工或“零用工”状态。比如,电子信息领域的PCB电路板、手机组装等用工需求大的企业受影响巨大。

  制造业企业日丰集团总裁许腾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为稳定住集团的4500名员工,集团每月保障发放的薪酬和福利的成本就接近2000万元。

  房屋租金及银行本息,也成为压在中小企业身上的重负“大山”。

  东莞市成益纸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交付的厂房租金及缴纳的银行利息,占了公司利润的20%左右,延迟复工让企业一下子没了收入,资金链断裂的压力陡增。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有6个城市出台了惠企政策,分别在减税、免租及金融扶持方面各有侧重(具体内容见图表)。

  以广州为例,2月6日其出台了“暖企15条”,预计为企业减负约50亿元,涵括了餐饮、商贸、交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和个体户。尤其对承租了广州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减免2月与3月房租或铺租。

  东莞的惠企政策则更加侧重金融领域。其公布的“助企撑企15条”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提出,为受疫情影响的优质企业预留200亿元信贷额度,综合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融资成本下浮10%,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贷款投放增长10%以上。

  积极推动大湾区形成政策合力

  “从各地出台的惠企政策来看,应对疫情的重点侧重中小微企业,集中在利用财政或金融杠杆解决企业经营成本及融资借贷难题。”曹钟雄认为,总体而言,各地仍属于各自为政,尚没有形成政策合力。

  曹钟雄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尤其是产业链条早已将湾区内所有地市紧密连接起来,任何一个地市的惠企政策,影响的都不单单是一地,而是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对中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只是应急之策,更为长远而关键的考虑是如何有效保障企业有序生产。

  “目前各地紧急推出的政策措施还是粗线条,尚未出台针对如何保障企业全面复工的具体思路。”曹钟雄说。

  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林雪萍撰文指出,疫情过后中国制造业一定会出现“报复性产能”,中国制造的曲线将会呈现先低后高、扇形扩散的局面,“对一个省市,一个产业集群,这都是需要提前盘算的局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指出,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第一波冲击是餐饮、旅游、娱乐场所等;第二波冲击是企业无法开业复工前,面临无营收但要支付工资、租金、利息及订单压力;第三波冲击将集中在复工企业,大湾区除了防范企业停业破产外,更要防范产业链断裂。

  “大湾区企业很多是中小民营企业,部分企业已经实现跨地域乃至跨国经营,对产业链高度依赖。”曹忠雄说。他建议,应该由广东省层面或中央层面统筹发布政策,针对产业链制定相关政策。

  “一方面要保物流,物流是供应链条的管道,也是制造业的基础。要优化当前的防控措施,优先保障生产的产品出得去、企业需要的原材料进得来,才能尽快恢复产能。”他说。

  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应该保出口。粤港澳大湾区是外向型经济,香港作为重要的出口集散地,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出面协调解决“封关”事宜。“大湾区除了积极推动对外贸企业的财政扶持和出口退税外,还要积极协调解决内地与香港的货物通关顺畅问题。”

  倒逼企业专注创新与转型升级

  受访人士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但受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企业之一,莫过于创新型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本身对经济的风险抵抗能力弱,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很多企业处于非盈利状态,非常时期增加了企业的生存压力。”曹忠雄分析。

  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明称,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诸多中小企业体量规模都不大,但却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政策首先要保障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接下来的政策中发挥好财政的激励作用。

  曹忠雄说,疫情会对中国的产业带来深刻影响。“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电商产业,相信这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带来一次‘洗牌’。一些产业公司或许会被市场淘汰,也一定会有一批产业公司获得更大市场机会。”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创新能力及生产制造工艺方面也独具优势,或许可以借由疫情冲击倒逼企业更加专注创新和转型升级。

  比如,在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包括一方制药、华大基因等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企业在此次“战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原本具备较高的研发能力,如能利用好此次机会一定有更大的发展。

  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智能制造也在此次复工复产中起到了不小作用。尽管广州创维在此次疫情中正遭受复工之痛,但其在高峰期时员工一度高达2000余人,近年来其自动化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荒”。

  “智能制造是国家倡导的方向,我相信,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为缓解人工短缺,应对疫情期间的生产,企业未来一定加大这方面投入,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会涌现。”曹忠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