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要闻
完善机构定位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发布时间:2023-11-08 10:07
  • 来源: 中国证券报
  • 浏览量:-
  • 【字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业内人士认为,完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定位,是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秩序和资源高效配置,为企业提供更多投融资渠道。不同区域、类型金融机构坚守主责主业,做精做强,也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更好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大、机构覆盖广,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以银行业为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02.22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167.17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41.56%。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更加规范完善,经营风格更加稳健,风险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发展稳健性更加突出。在这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资本充足率较高可作为佐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能力,保持资本和信贷持续增长,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资金投入,切实满足市场融资需求。

  重任在肩,应牢记使命担当。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需把发展放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中来定位和谋划。这就要求其在做“大”的同时,提高自身运营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自身发展和金融服务质量,不断做优做强。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近年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多渠道释放信用资源,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保持信贷投放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合理让利,将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均增长超10%。

  聚焦特色优势,切实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壮大该行特色优势,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服务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保持基础设施贷款稳定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基金项目的配套贷款投放力度。农业银行提出,年底前要围绕稳增长、扩内需重点领域,加大“三农”普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等融资支持力度,靠前对接做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金融服务。

  中小金融机构“定点拆弹”

  相较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风险抵补能力不足。加之部分地方中小银行此前长期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捆绑,隐性负债较高,风险积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不同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分化发展趋势可能加速。

  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发展关键。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有所加大背景下,未来分类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针对风险暴露的机构“定点拆弹”将是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动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严格限制和规范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行为;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主体责任,压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

  今年以来,辽宁农商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开业,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我国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重要举措陆续出台,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逐步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从长期来看,进一步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或是治本良方。

  “中小银行风险暴露除了与自身经营以及竞争环境变化有关,公司治理失效也是部分中小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根源。完善相关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建立更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加大金融科技以及人力资源投入与储备,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经营方面,完善各类机构定位之后,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有望更加市场化,可依托区域发展特色,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聚焦特色领域和当地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把握重点客群,开展特色化、精细化、差异化经营。

  政策性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政策性金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强化职能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国家开发银行聚焦基础设施、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进出口银行聚焦支持对外经贸发展和跨境投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国际合作领域;农发行聚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提高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今年1-9月,国家开发银行向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领域发放贷款超131亿元,向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放贷款超3400亿元;农发行累计投放绿色贷款6621.51亿元,同比增加1214.85亿元,服务“三农”绿色低碳转型;进出口银行资金支持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西南环城公路项目、柬埔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

  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丰富融资结构。截至今年5月,农发行境内累计发行金融债券总量突破15万亿元大关。截至10月中旬,进出口银行累计发行5期“一带一路”系列主题金融债共计260亿元,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发债筹集资金,自2018年以来累计筹资超12亿等值美元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

  在国家开发银行首席业务官刘培勇看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就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我们要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积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等领域,支持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刘培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