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日前召开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如是总结2023年金融化险工作。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仍是2024年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对这三大重点领域化险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合理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手段,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受访专家认为,虽然面临短期波动,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气和支撑所在。2024年,在金融管理部门未雨绸缪、多措并举之下,化险工作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金融风险将整体呈现收敛态势。
去年以来,地方债务风险以及金融如何支持地方化债备受关注。从财政部披露的信息来看,2023年,我国政府法定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为50.4%,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关于金融支持地方化债的具体措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介绍,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增量债务,并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必要时,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转型成为不依赖政府信用、财务自主可持续的市场化企业。
针对今年金融支持地方债务化险工作,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手段,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接下来,有关部门将严控“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并逐步建立包括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在内的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同时,还会坚持“一边化债、一边发展”,通过合理确定目标财政赤字率水平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安排适当的政府投资规模,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引导作用,特别是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等措施,助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展望2024年,地方债务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近期,城投债收益率出现下行,表明市场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信心显著增强。”王青表示。
2023年以来,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综合施策,打出一套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组合拳”。
在需求端,出台一系列个人住房贷款优化调整政策,提振市场需求,包括将首套住房“认房不认贷”纳入政策工具箱;下调首付比例下限,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引导新发放房贷利率下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等。在供给端,创设房地产纾困专项再贷款和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延续实施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4年5月,延续实施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期限至2024年末,引导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从实践来看,上述举措效果显著,既缓解了房企短期现金流紧张问题,也显著降低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和利息负担。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已有超过23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平均下调0.73个百分点,惠及5000多万户家庭、1.6亿人,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
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抓好“金融16条”及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各项政策落实。专家表示,后续随着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效果愈发显现,市场预期有望逐步修复,房地产行业也有望筑底企稳。
房地产市场转型带来了一定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新的发展机遇,屡次被重磅会议提及的“三大工程”便是其中一项。人民银行最新披露,新增抵押补充贷款额度5000亿元,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放“三大工程”建设项目贷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表示,随着资金来源进一步落实,“三大工程”将在2024年稳步推进。
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一省一策”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动城商行、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同时,鼓励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加强银行业机构风险监测,督促做实不良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渐成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3年来累计支持20个省(区)发行5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为600余家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下降一半。从数量以及资产规模来看,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非常小。据了解,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
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推动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指出,2023年,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基础、金融风险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见基础上,稳妥在8省市推动增量高风险机构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扩围,不断推动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谈及今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发力点,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应持续完善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强化早期纠正硬约束,及时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要加强对新设机构的股东资质审查,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事前审慎监管,推动建立专业化、高标准的公司治理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区域资源及产业特色,用好用活当地市场,扎根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打造适合中小银行经营特色的新发展路径。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谈到中小金融机构合并重组时表示,在合并重组过程中应重点明确重组目的,以化解风险为主要目的,应重点考虑合并重组过程中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谋求发展为主要目的,应对银行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制定一套特色化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