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资讯 > 金融要闻
金融精准高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4-02-02 10:59
  •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 浏览量:-
  • 【字体:    

  1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并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

  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围绕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总局给出了哪些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更加明确的方向?《金融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
  过去一年来,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银行保险机构交出了一份出彩的“答卷”。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29.1%。加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贷款增长22.6%。集成电路共保体提供保险保障1.1万亿元。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付支出1214.6亿元。

  “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资源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领域贷款增速显著快于一般贷款增速;二是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定价水平持续下行;三是《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针对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四是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本次会议提出,要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这一要求,我们应如何把握?

  “‘五篇大文章’的核心是支持以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实体经济,而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五篇大文章’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就要求“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要以科技金融强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发展;要以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技术改造,支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以创新养老金融体系体制来支持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发展;要以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以数字金融支持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以及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内嵌式发展。

  “在全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内,金融供给将更有力度地服务实体经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程瑞表示,金融资金将更加精准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创新手段,提升服务质效并降低融资成本。

  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与之一脉相承的是,金融监管总局也提出要“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在加快恢复,但恢复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内部需求收缩等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必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金融系统应采取更加全面灵活的措施,为扩大有效需求提供更有力支持的服务。”

  那么,下一步,金融业支持扩大有效需求的着力点在哪里?

  “提振居民消费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中之重。”董希淼建议,继续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发展消费金融,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董希淼举例说,一方面,金融机构可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等用户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创新信用评价方式,针对用户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产品;另一方面,开发大宗消费金融产品是当前关键,可以加强与汽车经销商、电商平台、商场超市等合作,加强大宗消费金融场景建设,推出更多的汽车、旅游、家电消费信贷产品,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线。

  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研究统计,我国金融包容性显著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部分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3.3%和12%。普惠型涉农贷款达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

  本次会议强调,要“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质效。”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对此,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不仅包含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金融产品的能力,也包含确保金融消费者从金融服务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能力。

  “当前,服务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障碍。”在莫秀根看来,金融机构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着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加强数字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边界,为不同地域的金融消费者提供实时高质量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要提高金融服务的社会生态价值能力,提高金融服务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水平和金融能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金融消费者的能力有限,对金融产品的特点了解不足,不能正确使用金融产品,导致不良的效果。金融机构有责任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金融能力,确保金融产品产生良好的效果。”莫秀根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消费者保护的工作效果。

  加强风险减量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保险业始终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此次会议上,金融监管总局高度肯定了保险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京津冀等地洪涝灾害和重大事故保险赔付实现快赔预赔、应赔尽赔。

  面对京津冀等地洪涝灾害和重大事故,在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保险机构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业共计为京津冀等16个洪涝受灾地区理赔126亿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保险业经济“减震器”的定位?

  “汽车上的减震器,可以让乘客感觉不到颠簸,或者把大颠簸化解成为轻微的颠簸。作为经济的‘减震器’,保险业也应如此,在灾害来临之前应该一直发挥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王国军形象地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说。

  那么,下一步,保险业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保险业的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保’为前提,‘赔’为基础,‘救’为补充,‘防’为核心,这四项重点合力构成了保险‘保防救赔’‘四位一体’的风险管理链条。”王国军表示,保险机构需要积极加强风险减量管理服务,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为社会防灾减灾救灾,以智能化为抓手,深化保险科技赋能,实现科技投入、风险减量与降费增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