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书写了党史上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创办了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
1924年,衙前农民协会又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衙前信用合作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红色金融路》,今天播出第三集,记者来到了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一起寻访这段难忘的历史。
农民协会减租抗租,“大斗”变“公斗”!
当地有一些年代感的石墙,看起来是很普通的石板,在100多年前,对于当地衙前镇的老百姓来说,这些却是保障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个时候老百姓每年会背着厚厚的石板修筑堤坝,可是每当钱塘江大潮来袭的时候,刚刚修好的堤岸很快又溃堤了,这里的村民饱受十年九涝之苦。
当地村民表示,那时候每年有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把堤坝冲掉,每年都要修,老百姓生活很苦,民不聊生。上交给地主的税赋比较重,老百姓自己也吃不饱,肯定交不起税。
钱塘江边的衙前镇,距离杭州萧山城区大约14公里,它的地理位置自古就被描述为“东西分两浙,吴越通衢”,在大约100年前,这里面临着连年坍江、洪涝,加上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多达50多种,农民和地主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斗争就无法生存的地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在当地的东岳庙正式成立了,发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还民主选举了以李成虎为首的6位农协委员,并进行了争夺养鱼权、对抗米行、油菜籽事件等一系列的经济斗争。
100多年前,当地一条窄窄的运河承载着太多的阶级斗争和对立,而如今它只是轻轻地流淌过这座非常富庶的江南水乡的小镇。
不过100年前的记忆其实早已经在河岸有了自己的印记,东岳庙就是1921年成立的农民协会的前身,当时大家就是在这里集会和工作,而最早期的经济斗争围绕减租和减息展开。
衙前农民运动领袖李成虎后人李君表示,地主家的斗有17斤,与公斗相比,每一斗能够差出来2斤。比如说一亩地交10斗,以前地主家就是10斗170斤,农户家碰到自然灾害只要交3斗,就是先打三折,是15斤的斗,要交45斤。170斤减45斤,相差125斤了。
根据《衙前农民协会章程》记载,当年农民协会减租抗租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三折还租”,也就是遇到天灾按原定租额的三折交纳,并且统一了交租使用的斗——把地主家每斗17市斤的“大斗”,改为了统一的每斗15市斤的“公斗”。
李君说:“125斤对当时的穷苦农民来说,就足够他在第二年收成之前生存下去,不然的话饿死的人确实很多。”
团结斗争才能救命。衙前农民协会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两个多月里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10多万贫苦农民投身革命,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筹集540元,创办信用合作社! 一元入会,借钱还不要利息!
经历了那一轮经济改革的农民们发现,要想彻底地摆脱地主阶级的盘剥,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握在自己的手中。1924年,在曾经农民协会的旧址又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那就是农民信用合作社。
“一开始成立的时候,每户人家出了1块钱作为入会费,也就是最原始的基金,在后续,每月每户人家出了5分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科长韩巍介绍说。“当时一共筹了540块。”
农民信用合作社要求入社的农民每户存入1元钱,作为入会的借贷基金,响应者不少,第一次就收到了540元,信用合作社就此初创成立。
540块够创办一个信用合作社吗?韩巍表示:“其实是不够的,当时除了每户人家出的1元钱会费以外,当时当地乡绅包括浙江大学都赞助。截止到1929年9月30日,贷出去了差不多近7000块钱。”
韩巍介绍说,当时农民每次贷的也不多,差不多3块钱、5块钱,一般超过10块钱的很少,主要用途是婚丧嫁娶、修修房子、买买粮食、买买种子。当时基本上是免息,它是全国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也为后来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实践经验。
根据资料记载,截至1929年9月,衙前信用合作社的放款总额是6820元。后来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展开了猛烈、残酷的镇压,衙前信用合作社也逐渐收缩业务,在1929年底前贷款全部收回,基金退还,借款还清,最终在1930年初停办。尽管存续时间只有6年左右,但衙前信用合作社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民革命金融机构,为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
不管是兴办农村金融所需要的基础的文化知识,还是培育革命的火种,教育兴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贯穿始终的理念。在100年前,我党的早期党员、知识分子沈定一就在他自己的家宅兴办了衙前农村小学,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农民子女兴办的第一所农村小学校。
衙前农村小学开办的第一年,就免费招收了衙前镇上200多个贫苦农民子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广大农民宣讲革命理念。年近90岁的村民寿宝生,就是他们家第一个有机会念书的孩子。
至今,寿宝生一直珍藏一本泛黄的课本,这是当年衙前农村小学召集全村农民子女来上学时,免费发放给他的。
一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衙前人民敢为人先,伴随着教育的启蒙与发展,先后进行了经济斗争、金融创新,用革命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探索,开创了历史的先河、点亮了未来的希望。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初心不变,衙前农村小学依然传出书声和笑语,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