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抗币”占有辉煌的一页。“抗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在1945年就发行过“抗币”,虽然只流通了半年时间,却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信赖的货币。
从宁波驱车大约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姚江之南四明山北路的余姚市梁弄镇。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因为富饶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梁弄镇成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被称为“浙东小延安”,而那时逐渐走入穷途末路的日伪政权开始超发货币、抢占物资,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和金融,带来了艰巨的挑战。
浙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开始建立,到了1945年初,已拥有4个行政区、14个县、372个乡,面积达11506平方公里。在梁弄镇横坎头村,记者找到了一片白墙黛瓦的建筑群,浙东银行的旧址就在其中。
据浙江宁波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介绍,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除了新浙东报、银行,还有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银行应该从1941年算起,1941年5月份,浙东抗日根据地刚刚创建,当时抗日根据地的金融被日伪所控制,到了1944年,伪币迅速贬值,给根据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发行抗币势在必行,到了1945年1月份的时候,决定成立浙东银行。
浙东银行成立后,共发行抗币两百万元。1元抗币的价值始终保持在一市斤大米的价值。在当时的条件里,以食米作本位币基础,要比金银作本位币基础,更有意义和实际。所以抗币一经发行,就得到了群众的欢迎。
浙江宁波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 谢建龙:粮食、棉花,甚至理发、买柴火,都可以用这个货币,使用范围广泛。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富裕的地方,用了抗币,经济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上,我们还有很多的财政来支援中央。
谢建龙告诉记者,在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还保存有部分当年的抗币,于是记者来到了文保所。
据介绍,当时市面上流通的浙东银行抗币主要是壹元、伍元、拾元三种面额。
而文保所当年只征集到了壹元和伍元,并没能征集到10元面额的抗币,这张当年的大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多方联络下,记者找到了余姚当地的一位名叫褚纳新的民间收藏者。
浙江宁波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褚纳新表示,他不仅收集齐全了全套的浙东抗币,而且经过多年的研究,还意外发现了其中的一个小秘密。
在褚纳新的反复提示下,终于找到了隐藏在一元币中的“暗记”——浙东二字。据介绍,这就是当时的防伪记号,只有浙东银行内部人员才知道,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日伪造假。
除了隐藏的防伪暗记,为了确保抗币的安全发行,印钞点位置的选择也要做到足够隐蔽。李金海是原上虞区档案馆馆长,曾多次探访过浙东抗币印刷厂旧址,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绍兴市上虞区夏家岙村,印刷厂旧址就在这大山深处。
走了差不多快半个小时,一直都是特别陡的山路,很隐秘。李金海表示,过去不容易找到,一般的人是不会上来到这个地方,1945年3月份前后,浙东新四军领导到这边来选址,专门派人来侦查的。
徒步大约40分钟后,李金海告诉记者已经到达印刷厂旧址,因为提前约好,记者有幸见到了原印刷厂旧址房东的后代王纪寿。
王纪寿回忆当年他的父母,为了配合新四军的工作,单独腾出了三间主屋中最大的一间,作为印刷车间。大概5年前,印刷厂旧址被拆,现在只留下部分老屋的墙基和一张拍摄于1990年的老照片。
据了解,浙东抗币分3次套印,先是石板印刷,再套印颜色,最后,加印防伪标识和印章。王纪寿家的旧址,正是第二道工序的印刷厂。
直到1945年9月,浙东银行随新四军大部队北撤,为保证抗币信誉,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政府拨出粮食、白布、食盐等实物,甚至黄金、银元兑换抗币。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分几次按当时大米牌价,由人民银行进行收兑,并基本全部兑换完毕。
浙东抗币虽然只正式发行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它与全国各抗日革命根据地发行的抗日货币一起,既为新四军解决了源源不断的军费给养,又发展了根据地经济,稳定了市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